学生访谈|2018级金融统计专业张佳辰
友话说·校友谈升学经验
个人简介

张佳辰
2018级 数据科学学院
金融统计专业
(辅修市场营销)
毕业中学: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研究生去向: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领导及创业硕士项目
Technology Leadership & Entrepreneurship
成长与探索
Q: 为什么会选择本科所读专业?对这个专业的理解是否有变化?
通过大一的探索,我对所有专业都有了初步了解,也大概把握了各个学科的难度。我希望自己能在本科有限的时间内学习金融理论和统计工具,以定性和定量的多角度理解市场并创造价值应用于市场,所以修读了金融统计专业。
金融统计专业不是一门简单的专业,我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比如进行抽象思考等等,所以它适合能够自律、坚持学习且愿意努力的人。
除了主修的金融统计专业,我还在大一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暑课期间学了两门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在辅修的过程中感觉这个专业挺有意思的,能够接触到很多活力四射、金点子多的人,课程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系统性。于是我选择在本科期间辅修市场营销,之后我也会时常阅读与品牌营销相关的公众号来跟进最新的市场趋势。
Q: 本科阶段,学姐积累了哪些课外实践经验?
本科期间我其实没有做很多“正事”,反倒在各个方向都有一些尝试,我在创投公司有一段实习,还有两段和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实习,另外还参与过校内创业项目、参加过创业比赛写了商业计划书、还做过公众号,类型和内容比较多样。
可能就是这种“我什么都能做”的开放心态,让我在升学阶段选择了综合性与交叉性质比较强、选课自由度高的泛商科专业。

研究生项目组团建
升学申请季
Q: 为什么香港科技大学的科技领导及创业项目吸引了你?
在泛商科的大方向下,我希望所申请的项目在选课上有较大自由度,因此创业类项目走进了我的选校范围。此外,考虑到在创投公司实习的时候,我更多是站在投资方的角度分析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未来发展,硕士阶段我更想获得一些新的视角。而港科大这个项目提供的是创业企业的内部视角,包括最开始的用户调研到商业模式的设定等等。其实在本科阶段我遇到过几次创业的机会,但是当时比较犹豫,就错过了,所以在硕士阶段想在这个方向再探索一下。我很好奇真正创业成功的企业,他们有什么心路历程以及在实际创业中需要注意的点。
我最后还拿到了纽约大学市场营销的offer、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开发项目的面试,但是当时已经交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留位费,所以没有选择其他offer。
Q: 你认为自己的申请亮点是什么?
其实申请研究生并不是要向项目组展示你有多么优秀,而是展示契合度。拿到offer之后,我才发现项目里的同学都很优秀,有不少同学都有营收过百万的创业经历或者国家级创业奖项等,我并没有这种耀眼经历,但我也同样拿到了offer,这和我多样的实践经历和在职业规划中体现出来的创业目标有很大关系。我有过在创投企业实习的经历,并且我也在文书和面试中阐述了我对创业投资的理解和这个项目可能会带给我的支持。
Q: 所申请的项目是否有面试?如何进行准备?
香港科技大学科技领导力与创业项目有面试环节,主要是行为面。面试中会问到你做过的具体case,所以需要提前梳理自己做过的项目。不会问很偏技术或学术的问题,但是如果一点技术背景都没有的话,教授会建议假期自学一下Python,专业课上要用。
Q: 回看申请季,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分享?
感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请保持心态的稳定性。在申请季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无关信息,比如一些平时没有那么优秀的人,成功申请到了非常好的项目。这些信息也许不是你主动去获取的,但你总是能在各种地方获悉,不管是你随意浏览的公众号、微博上,还是无意间听到身边朋友的转述。请不要让这些信息影响你的心态。
而且很多人在申请季高度焦虑、紧张,每晚四、五点钟才睡着,其实都是受冗余信息的影响,但它对你的申请结果却不会有任何改变,只会扰乱你的作息。人生无常是常事,申请只关乎你一到两年的硕士学习体验,而生活是要过一辈子的。
Q: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硕士专业?
香港科技大学科技领导力与创业项目,主要学习的是创业和产品管理中的分析思路以及基本的逻辑框架,也有一些偏技术类的专业课,介绍常见的算法。项目内的教授都比较亲切,时常开小会议和我们沟通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我的学业压力是比较张弛有度的,因为我们的专业必修课体量并不多,选修课才是主要的,课程非常多样。
商学院ISM和MBA项目的课程都可以选,也会有一些非常偏技术的课程,比如大数据科技、电子通信等等,如果你有相关背景或想往技术方向发展,它也不失为一个工学院项目的平替。

硕士项目选修课列表
Q: 该项目有哪些特色课程或资源?
我们项目的师生比很大,一届只有20多个学生,所以你会和项目里面的同学以及老师有非常强的联结。项目专业课就3门,其中2门比较能代表项目的特色:一个是利用无人机主题下用到的算法,产出有商业价值的项目,这门课一方面可以学到理论性的知识,另外可以领会到一些算法是如何在商业上进行价值产出的;另外一门课和本科的创业课比较像,主要学习如何在企业中进行用户调研,以及在此过程中同理心的重要性,课程产出也是针对用户调研发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虽然只能解决一个需求,但是能将这个需求解决得很透,增加了我们在某一细分赛道上的竞争力。
项目最后有个9学分的创业课题,项目主任会协助评估可行性,而后你可以联系香港科技大学的任意一位导师做你的Instructor(辅导老师),只要对方同意辅导你的课题即可,这个机会也是比较难得的。
另外我们的产品开发管理选修课程也非常值得一提,这门课需要我们在论坛上参与讨论,上面有很多涉及产品开发流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需不需要增加QA(Quality Assurance质量保证)在产品开发中的权重,某个新能源车失败的原因等等,我当时把所有的回复全看了一遍。非常巧合的是,我最近面试了一个新能源战略实习岗,面试时突然问到我在用户获取营销上的看法,我当时综合了自己在论坛看过的观点还举了例子,最后拿到了offer。
我在此想表达的一点是,很多同学觉得管理类课程很水,但是当课堂上讲到具体案例时,还是建议大家认真听,多思考,也要适当参考其他人的想法获得更全面的视角。虽然有些课程内容短暂地影响不到你的GPA,甚至都不会出现在考试中,但它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思维模式,当你有一天真正踏入职场,需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可能才会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给你带来出其不意的惊喜。建议大家平时都要多积累“并不跟GPA直接挂钩”的经验。

专业课final project节选效果
Q: 建议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学弟学妹们侧重累积哪方面经验?
我们和硕士项目里的教授也聊过这个话题,这个项目在录取阶段更看重学生的相关软背景,对硬性的成绩没有绝对标准,对专业背景的包容度也较大,商科和计算机背景的同学都有。
建议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学弟学妹,简历里需要有和创新创业相关的经历,包括但不限于自己做的小生意、校内创业团队经历、创业投资相关实习、创业比赛等,以此来佐证自己在该领域的积累与兴趣。
感悟与总结
Q: 出国读书这一年带给你最大的改变是?
日常生活上的改变是,出境之后打车的频率基本降到了零,因为实在是成本略高,还有以前没觉得麦当劳这么好吃,现在才发现它的美。
在香港这一年遇到了各种风格的人,所以现在看待事情更加平和,接受度也更高了。我现在在做行业研究相关的实习,未来也打算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探索。但我之所以会踏入这个领域,也是由很多巧合组成的,我一开始其实比较排斥研究岗位,因为觉得性格不太合适。后来在富途做产品运营实习的时候,读了很多行业分析,觉得没有想象中枯燥,反而都挺言之有物的,我也顺便关注了好多财经方面的公众号,养成了日常积累行业信息的习惯。
开始学习硕士课程后,第一学期很多课程都需要自己写创业计划,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个过程中也大量涉及到公司研究,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这样,在我从本科到硕士“充分的自由”里,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值得开心的改变。

坚尼地城庙会
Q: 回首本科到硕士的这几年,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总结?对于学弟学妹有哪些寄语?
我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此类分享的优秀案例了,我猜会有同学觉得,自己和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差距很远,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我真的是整个申请季中非常普普通通的一员,不是那种说着成绩平平实则专排第一的普通,我也没有特别丰富出彩的实习,但是申请结果我挺满意的。除了选到和自己匹配的项目外,可能也有我心态比较好的因素在里面。
最初我也觉得自己对未来没有想法、没有规划,但在我申请季写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磕磕绊绊写出来的东西,其实也存在逻辑链和主心骨,或许是潜意识里一直都有,只是我没意识到而已。所以我想说的是,有些时候不要想太多也不用焦虑,珍惜每次机会、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不用太早给自己下定论。回头看你会发现,是一个又一个的巧合,组成了你现在走的这条路。

学姐在香港迪士尼
转载自CPDO微信号
图片|由张佳辰学姐提供
排版|王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