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访谈 | 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朱浩


学生简介
奖项荣誉:
-
曾获2022年国家奖学金、大学杰出毕业生、学业奖学金A类、学业奖学金B类、四年Dean List、书院院长荣誉录(Master’s List)
工作和实习经历:
- 本科生科研助理(王方鑫教授)
研究领域:多媒体网络、机器学习
Q & A:
Q: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在数据科学学院的学习体验吗?
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而充实。我能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安排合适的时间。这些课程让我受益良多。而机器学习、最优化等课程也让我达到了我目前所读硕士项目的先修课要求,是我拿到offer的一大原因。学院在其他方面也给予了我支持,比方说大四期间学院的升学咨询,不论是学院分配的升学导师还是组织的择校咨询,都对我有裨益。
Q:学生学业很繁忙,要做到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协调是有挑战的,请问你是如何调节和克服的呢?
我个人主要是做了两点。第一点是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我在大一之后没有一个学期所修的课程超过15学分,有几个学期我都是修读的12学分。这其中既有维持GPA的想法,也有其他的客观因素,比如几门计算机必修课的workload较重,申请季的工作量不小(我自己DIY申请了20个项目)。我身边的其他同学也会因为要实习或者有实验室的工作选择在某些学期修读较少的学分。第二点是凡事尽量提前做。这是我在上CSC3050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课时养成的习惯。当时我是因为觉得基础不好所以想早点开始学、开始动手写project。之后我发觉当时间更加充裕后,凡事都更加从容。虽然大家都说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但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紧迫感,仿佛连仔细的思考都是奢侈的。所以我通常尽我所能去避免。我不是天赋型选手,甚至很多时候完成一件事需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维持生活和学业的天平,笨鸟先飞、凡事勤快些是我仅能想到的策略。
Q:请问你认为自己在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最受益的地方是什么?
我受益最大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是我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我其实从进入大学开始,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自己今后究竟想干什么。尽管课堂上很多学过的知识都已经模糊了,但在SDS的四年让我对一些学科、职业又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这是会让我受益终生的。

Q:在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学习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习惯是值得养成或对自身发展是有帮助的?
首先是学会自学。需要学习的内容、技能不太可能在课堂上全部涉及到,至少很多CS课程是这样。所以自己寻找资源来学习还是蛮重要的,可以是问同学、请教学长学姐,也可以直接自己到网上检索。
另外的一个习惯我在前面的问题已经提到过,就是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早做计划,凡事都往前赶一赶。
Q:学习经历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印象深刻的是在考操作系统这门课的前一个晚上,我和一位朋友在图书馆定了一个研讨室一起复习。因为考试需要背诵很多概念,Cheating Paper也需要记录很多知识点。我们就一起在研讨室的白板上把整个学期的内容都梳理了一遍。虽然梳理的知识越多,我们越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但是我反倒觉得少了些考试前的焦虑。所以可能和同学一起交流学习不只是为了知识,朋友间的陪伴本身就很有意义。
Q:你在本科阶段有没有实习或实践经历呢?社团或实习均可,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过程和你的收获吗?
我在王方鑫老师的实验室当过本科生研究助理。我是大三下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向王老师发的邮件,询问是否有加入实验室的机会。我认识王老师是在大二的一门课上。在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科研经历,我也在邮件里如实说了。不过同时我也描述了愿意去学习的想法。我记得王老师当天晚上就回复了邮件,并且约了第二天的meeting。之后我就跟着实验室的一位博士生做项目,从最简单的处理数据、画实验结果图开始做起。之后我有慢慢地接触更核心的工作,比方说写实验的代码。谈到收获,首先我了解了做科研大概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做科研的人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此外,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会更深。我也会积累一些技能,比方说写代码的能力、读论文和做presentation的能力。

Q:现在你已经毕业继续升学深造/开始工作,可以与我们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升学经历/求职经验吗?
我选择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我是在大二到大三的暑假把GRE考出了,然后在大三的暑假开始准备申请,同时开始考托福。我的GRE运气比较好,一次就考到了我理想的分数。但是托福我考了三次,最后一次考试是在大四上学期的10月份。关于申请,我首先做的事情是确定申请的学校和项目。这其中考虑的因素无非是项目的好坏、学校的排名、毕业后的去向、往届学生的就读体验、申请的难度、花销、安全指数等。我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上前辈们发的帖子。我申请的主要是CS项目,再加上几个DS项目,算是比较热门的,所以相关的信息比较好找。我一开始主要是看一亩三分地和知乎,后来发现小红书也蛮好用的(我之前是不用小红书的,在申请季才刚开始用)。之后为了了解更详细的信息,我就去浏览学校和项目的网站。在整理完大致的信息后,我就基本定下了想要申请项目的清单。之后的步骤基本上就是联系教授写推荐信、准备材料、提交申请了。
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觉得焦虑,可能是因为我申请的项目比较多,手上一直有事情在做。但在交完最后一份申请后,我还是难免地陷入了焦虑。那段时间我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邮箱查邮件。我在三月份才拿到了申请季的第一份offer,在四月份才收到了我现在所在项目的录取。申请季确实是一段长跑。
Q:你现在继续深造主修什么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我现在所修读的专业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我在本科阶段修读相关的课程较少,在科研项目期间也感到了基础知识的缺失或者不牢固带来的掣肘。所以,我希望在硕士期间弥补相关的知识空缺。
Q:你对自己的未来又有何规划呢?
我现在所修读的专业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我在本科阶段修读相关的课程较少,在科研项目期间也感到了基础知识的缺失或者不牢固带来的掣肘。所以,我希望在硕士期间弥补相关的知识空缺。
Q:你对自己的未来又有何规划呢?
实话实说,我现在也是处于迷茫、不确定的状态。我能确定的就只有要认真修读完硕士期间的课程,尽量把知识学得扎实些,顺利写出毕业论文,为未来打好基础。
Q:针对许多大一新生的迷茫无助,你有没有什么经验教训要告诉学弟学妹们呢?
就像上个问题提到的,我自己也处于迷茫的状态。以我个人的经验和对周围人的了解,迷茫才是常态,很少有人在每个时刻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在申请季的时候,我不会感到迷茫,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努力申请完这些项目。但是拿到录取通知,正式入学后,我还是再次陷入了对未来不确定的思考。所以我能分享给学弟学妹的,就是不用觉得感到迷茫这件事本身是不好的、落后于别人的。不要因为这件事而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