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点 | AI复活人类,深圳卫视对话李海洲教授:AI离真正的自主意识还有多远?
7月2日,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栏目就“AI复活人类”的话题进行了一场深入探讨,港中文(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执行院长李海洲受邀参与。
近期,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逝者的做法正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该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从“AI复活”已故公众人物,到普通人为已故亲友定制个性化的“复活”, 这种由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超越生死界限的“虚拟现实”,既触动人心,也引发了多方争议。李海洲教授在此次探讨中强调,当前的“复活人类”应用尚未实现真正的自主意识。
“AI复活”是什么?
“AI复活”指的是让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仿逝去的人的样子声音和行为,使其在虚拟世界中复活,与现实世界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就像大热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情节,科学家图恒宇利用科技“复活”了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
来源: 深圳卫视
“AI复活”技术投射出人们巨大的情感需求,类似的虚拟数字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影音娱乐、电商带货、虚拟社交等行业领域。
那么“AI复活”真的能替代逝去的真人吗?
“AI复活” 技术的现实
在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栏目探讨中,李海洲教授对当前“复活人类”的应用进行了评价。
科创最前沿:
李教授,您怎么看待当前“AI复活人类”的应用呢?很多人诟病这个技术在于它可能强行延续了逝者的生命,您觉得如果“AI复活”后能像人一样的思考,是不是就有自主意识了?”
李海洲教授:
当前的“AI复活人类”应用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意识,而是在模仿逝者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目前技术还远未达到让人工智能像人一样真正思考的水平。对于将逝者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复制到虚拟环境中,是一种记录和再现,类似于保存照片和影像,但并非真正的自主意识存在。
“AI”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李海洲教授曾在2023年西丽湖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李教授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和集中发展主要集中在模仿人类行为的层面,即“类人性”,而在可解释性、思考能力和理性任务完成等方面仍处于初步阶段。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李教授引用了孔子的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指出,目前的大型模型实际上只学习了人类已知的一部分知识,即“知之为知之”。如何让人工智能能够达到“不知为不知”的境界,将成为未来大型模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授简介
数据科学学院
执行院长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李海洲
Haizhou Li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IEEE信号处理学会副会长(任期2024-2026)
IEEE会士
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会士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曾获新加坡总统科技奖
曾任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主席
顶级期刊IEEE/ACM《音频、语音和语言处理汇刊》主编
原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
研究领域:
语音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类脑计算、人机交互
简介:
李海洲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同时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和德国不来梅大学卓越讲座教授。此前,他曾于2006年至2016年分别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于2009年担任东芬兰大学客座教授,于2011年至2016年任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教授,于2003年至2016年担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信与资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研究总监。
李教授曾任顶级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主编(2015-2018年);目前任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副主编(2012-2022年)、Sprin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副主编(2008-2022年)。李教授也曾担任多个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语音与语言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2013-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2015-2018年);目前任IEEE 信号处理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2021-2023年)。李教授也曾是多个学会主席: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主席(ISCA, 2015-2017年)、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主席(APSIPA, 2015-2016年)、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合会主席(AFNLP, 2017-2018年)。此外,他还担任过ACL 2012、INTERSPEECH 2014等多个大型学术会议的主席,他也是IEEE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 (ICASSP 2022)的主席。
李教授享誉国际,他不仅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有着突出贡献,还领导研发了多项知名的语音产品,如1996年苹果电脑公司为Macintosh发行的中文听写套件、1999年Lernout & Hauspie公司为亚洲语言发行的Speech-Pen-Keyboard文本输入解决方案。他是一系列重大技术项目的架构师,项目包括2001年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研发的具有多语种语音识别功能的TELEFIQS自动呼叫中心、2012年为联想A586智能手机研发的声纹识别引擎、2013年为百度音乐研发的听歌识曲引擎。他的“音素集”研究成果解决了亚洲口语语言的语音识别的实用化问题,在美国和多个欧洲国家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