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访谈|2020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杨蕙菡

学生简介
研究领域:量化金融
奖项荣誉:
- 2024 港中大(深圳)杰出毕业生
- 2021-2022 & 2022-2023 Tier One奖学金
毕业去向:
- 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金融工程硕士项目
其他录取:
- 芝加哥大学金融数学硕士项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硕士项目
Q&A
Q: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描述你在数据科学学院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你会用什么?可否说一下选择这个关键词的理由。
A: 我的关键词是“自由”。
其中一个理由是数据科学学院提供了很多不同方向与不同难度层级的课程,能让我在选课的时候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道路来选择我想上的课。我想上的课跨越了CS, STA, DS和MAT多方向的课程,数据科学学院的study scheme给我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此外,数据科学学院的教授们有着多样化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资源,并且大部分教授对学生的探索都非常supportive和encouraging。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给出足够的支持,同时也在我发展道路的选择上给出了很多过来人的建议和经验分享。
Q: 学生学业很繁忙,要做到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协调是有挑战的,请问你是如何调节和克服的呢?
A: 我很少会去选择“协调”这个词,个人感觉在焦虑四起的环境里,做到“协调”这个词还是太过于困难。
安排学习和生活于我而言就像在解一个最优化问题,当我确认了我的目标函数之后,我会确保我的行为以最大可能逼近最优解。我一般会在学期开始前弄清楚课的workload和给分情况,在确保学业成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拉高workload,因为我是一个在高压和ddl逼近的情况下才会认真学习的人。学习节奏就基本上跟着ddl走,学习时长根据课业重量确定。态度是没有ddl的时候就抓紧时间玩,有ddl的时候就好好赶作业。在心情很差或者崩溃的情况下会选择放假半天或者一天,在上课的时候碰到简单或者不重要的知识点也会立马开摸(笑

Q: 你认为自己在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最受益的地方是什么?
A: 我认为在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我在学习和科研的时候遇到的大部分教授都非常的平和和supportive。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鼓励我参与到课堂中去,细心回答我可能是“愚蠢”或者是“没动脑子”就问出来的问题。在科研或者讨论project的时候,他们会认真对待我提出的可能是“普通”或者“根本不可行”的idea去跟我探讨和解释。在闲聊人生道路的时候,他们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跟我聊我天马行空般的思考,给我指出一条可能的探索方向。
刚进入大一的时候我不敢上课举手提问,甚至因为一些固定的思想pattern觉得自己学不好数理。但是现在的我能够做到不懂就问,在和业界人士交流的时候也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在此特别感谢数据科学学院的茅剑锋教授和张瑞茂教授,他们不仅在科研和教学上教导我,也在我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Q: 在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学习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习惯是值得养成或对自身发展是有帮助的?
A: 首先,要敢于提问和质疑,要伸出去寻求帮助。不会没什么大不了的,承认自己不会,然后学会就好了。
其次,多和同学朋友们以及过来人交流。多点成线,多线成面,来自不同视角的看法可能会有惊奇的发现。
最后,要相信努力的过程总是枯燥的,要静下心来专注地穿过那片沼泽。

Q: 可否分享本科学习经历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段经历?
A: 在此特别感谢18级供应链专业的洪跃鸣同学。虽然我极大程度上认为一个人的事情只能有自己来完成,但过去三年的时间里他帮我打开新的视角去解读世界,让我明白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陷在困境中的时候给予我太多关怀,支持与鼓励,让我成长成现在独立与自信的个体。
Q: 你在本科阶段是否有实习或实践经历呢?社团或实习均可,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过程和你的收获吗?
A: 我本科阶段有三段实习,都是在量化私募做量化研究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负责研究金融数据,梳理市场的潜在规则,思考可能的赚钱方向并利用数理统计知识进行验证回测。我收获了把学校里习得的理论应用到现实数据的经验,也在实践中拥有了一些对市场的思考。建议同学们在量化的实习中抓住宝贵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多多思考与验证,同时也多和公司中的前辈们交流,前人走过的路往往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Q: 现在你已经毕业继续升学深造,可以与我们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升学经历或者申请经验吗?
A: 申请季太过痛苦,以至到现在一些当时的心情已经被大脑省略了。
从我的经验看,
首先,大四上不要拉太多的workload。以我的workload为例,课程是18学分with两门数学硬课,旁听两门研究生课,申请是15个项目。这样的workload大概的工作量是到12月基本每天只能睡五个多小时,不建议workload比这个更大。因为到学期后面,一边申请的心情会很焦虑,一边还要在乎大四上的gpa(部分院校的申请提交截止时间在大四上出成绩的时间后面),一边在收拒信。整个人会很崩溃。
其次,申请受到太多对方院校对本科学校的偏好,对专业的偏好,对某些实习经历的偏好的影响。可以投很多top的项目去赌彩票,但是如果被拒了请不要让它太影响你的心情,这些项目的录取很多时候跟个人实力关系并不大。与此同时,在参照往年申请案例的时候,请少看那些幸运的outliers而关注整体趋势,申请在个体身上是玄学,但是在大体趋势上还是有pattern可以寻找的。
还有一点是,文书不需要特别地精益求精去卡用词和句法,讲出自己的想法,讲出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就行。
Q: 你继续深造主修什么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A: 我继续深造量化金融专业,并且希望之后成为一名quantitative researcher/quantitative trader。
因为我期望自己未来的工作是coorperative, inspiring, risky, challenging and research-valued.我不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工作能有一定可观的收入。并且量化金融这个专业能让我接触到更广层面的知识,来自市场的挑战也很吸引我。

Q: 针对许多同学们的迷茫无助和遇到的朋辈压力,你有没有什么经验教训要告诉学弟学妹们呢?
A: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看法。
关于迷茫无助:
人生确实是旷野,但我觉得这句话很残忍。成功的人用这句话告诉每个迷茫痛苦的人说随便走吧没关系的,而失败的人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句话背后的幸存者偏差几乎让它等于没回答什么。
迷茫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它来源于未来的uncertainty,即你无法百分百确认目前你的行为能在未来带给你多大的回报,which这个回报的衡量方式是“measure of yourself”。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uncertainty去最小化。建议同学们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函数,知道自己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有挑战性的/稳定的,就业/科研,竞争性的/工作生活平衡的等);根据这个目标函数去大概确认深造的方向;根据深造的方向询问前辈们,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由此大概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和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在做了这些事情后,迷茫的程度会大大降低。
关于朋辈压力:
大部分的焦虑来自于 - “我听说同学A达成了xxxx成就,我感觉ta跟我水平差不多吧,没想到ta这么厉害,为什么我不可以呢?”
有些焦虑的诞生可能是因为听者并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听到几个“令人惊讶”的词汇焦虑就哗啦啦全上来了。这时候可能把事情的全部经过了解清楚后,就会发现这件事也没你想得那么遥不可及,焦虑迎刃而解。
如果同学A我认识的话,我会去问ta如何达成这个成就,思考有什么我没做到的地方并且跟ta沟通交流一下ta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建议。焦虑不可避免,我会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焦虑。
情绪实在不可避免的话,我会去找朋友们大喊大叫一番宣泄。在此特别感谢本科四年里被我抓来听我倒苦水的朋友们。
针对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请留下一句属于你的“学长学姐说”。
Bravery, nerve, and chivalry.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set us ap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