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丨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项目2025-2026招生简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研究生项目(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和理工学院共同设立,学制为两年。该项目提供两个细分方向供学生选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本项目依托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理工学院及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优秀师资和科研力量,旨在培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尖端人才。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基本理论,并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自动化、智能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深入学习。
在毕业前,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实际研究课题项目,涵盖与海外知名大学及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以提升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深造或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毕业后,学生将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招生现已正式开启,欢迎广大考生报读!
01 项目介绍
项目亮点
师资队伍
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和理工学院师资团队拥有国际顶尖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科学家。他们不仅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也拥有丰富的国内外教学经验。他们能够在学术和职业发展领域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人才。
李海洲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信号处理学会副会长(任期2024-2026)、IEEE会士、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会士、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曾获新加坡总统科技奖、曾任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主席、顶级期刊IEEE/ACM《音频、语音和语言处理汇刊》主编,原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
研究领域:语音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类脑计算、人机交互
罗智泉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学术)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千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IEEE会士、SIAM会士,曾获第一届王选应用数学奖,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研究领域:大数据分析的最优化方法、信号处理中的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数据通信
查宏远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科研)
斯坦福大学博士
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千强科学家,曾获NIPS杰出论文奖、Leslie Fox数值分析奖,SIGIR最佳学生论文奖指导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原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机器学习及应用
张大鹏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滑铁卢大学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千强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双院士、IEEE终身会士、IAPR会士、AAIA会士、IGIJ和Springer KISB创始人/主编,连续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
张瑞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斯坦福大学博士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领域:无线通信
黄建伟
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拓展事务)
美国西北大学博士
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领域:群体智能、网络优化和经济学
徐扬生
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师学会院士
研究领域: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控制、设计与制造、空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智慧混合动力汽车等
丁宏强
校长讲座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千强科学家、全球计算机领域Top 400高被引学者,曾获NASA团体成就奖、ICDM/ICMLA/ECML/ISUG最佳论文奖,曾发表《 Science》封面文章,原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终身教授、原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研究领域: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信息检索、网络链接分析、高性能计算
张寅
校长讲座教授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
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曾获INFORMS运筹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卓越研究奖、国际数学优化学会Paul Y. Tseng纪念奖、JORSC首届优秀论文奖,美国莱斯大学正教授(退休)家、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最优化算法的设计分析以及数值实现、最优化算法在各领域的应用, 特别是在数据科学、图像与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
钟叶青
教授
雪城大学博士
台湾格网计算学会创建者、曾获IEEE ICPADS 2011最佳论文奖、ACM VEE 2016杰出论文奖、IEEE SC2 2017最佳论文奖、IEEE ICASI 2017最佳论文奖、原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云计算与容灾技术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云雾计算与大数据、嵌入式系统、并行与分布式系统
NAKAMURA, Satoshi
教授
京都大学博士
IEEE会士、ISCA会士、曾获Antonio Zampolli Award
研究领域:云雾计算与大数据、嵌入式系统、并行与分布式系统
方一向
副教授
香港大学博士
曾获2021 ACM SIGMOD Research Highlight Award、SIGMOD 2020最佳论文之一(4/458),CCF-B类期刊IPM编委,曾获CCF-华为胡杨林基金资助
研究领域:大数据管理、挖掘、人工智能
黄锐
副教授
罗格斯大学博士
校长青年学者
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李文烨
研究副教授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项目联合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2021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领域主席,曾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IEEE-ICAL会议最佳论文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凸优化、概率推理
钱辉环
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现担任机器人顶会ICRA和IROS的副编辑、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广州分会副主席、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
研究领域:机器人、智能系统
吴均峰
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现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编委,曾获中国控制会议(CCC2015)关肇直奖,原浙江大学教授,曾任瑞典皇家工学院研究员与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领域:分布式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卡尔曼滤波、信号处理、信息物理系统安全与隐私
朱建
副教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的客座编辑(Guest Editor)、SPIE EAPAD (Electroactive Polymer Actuators and Devices) conference大会委员会委员、曾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研究领域:软体智能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及智能材料和结构
林天麟
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校长青年学者、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研究领域:多机器人系统、野外机器人、协作机器人
马晨昊
助理教授
香港大学博士
曾任多个顶级期刊(如 TKDE 和 VLDBJ)的审稿人,曾获SIGMOD 2020会议的最佳论文之一(4/458)、2021 ACM SIGMOD Research Highlight奖
研究领域:大规模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
王趵翔
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曾任滑铁卢大学访问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强化学习、在线学习、学习理论
俞江帆
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硕士项目联合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微纳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微/纳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生物医学
钟仿洵
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担任IEEE T-RO、IEEE T-MECH、IEEE T-ASE、IEEE RA-L等期刊的审稿人,IEEE RCAR 2021、2024的会议项目组成员
研究领域:手术智能化与自主化;医疗机器人;机器人复杂环境运动与交互;基于学习的多维感知等
KANADE, Takeo
客座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机器人
项目就业趋势
02 课程设置
学生需在学习周期中完成5门必修课程和7门选修课程,修满36专业学分并符合其他毕业条件的学生方可毕业。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项目课程设置 |
||||
|
人工智能方向 |
机器人方向 |
||
公共必修课(9学分)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 |
|||
方向必修课(6学分) |
深度学习、最优化 |
机器人操作、机器人数学基础 |
||
选修课(21学分)
|
语音信息处理、人机交互、虚拟实境、强化学习、计算理论导引、并行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系统与控制、机器人设计与制造、移动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微纳米机器人、机器人触觉导论、工程材料、云计算、校外实习、随机模拟、信号处理高级专题、人工智能专题(一)、人工智能专题(二)、人工智能的安全与隐私、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系统概论、图像处与计算机视觉、高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毕业设计(一)、高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毕业设计(二) |
|||
(注:课程设置待批复,以大学最终审批为准) |
* 注:课程安排以最终开课为准。所有中国籍学生必须修读2门国情教育课程。
04 学费与学制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项目 |
|||
学位 |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证书 |
||
学制 |
全日制2年 |
||
授课语言 |
英文 |
||
学分要求 |
36专业学分 |
||
学费 |
288,000元人民币 |
||
奖学金 |
入学奖学金:28.8万/14.4万/5万/3万 学业奖学金 |
05 申请指南
网申地址
报名费
申请费为人民币600元(一经缴费,不设退费)
申请时间
硕士项目 |
轮数 |
起止时间 |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
第一轮 |
2024.10.1至2024.11.30 |
|
第二轮 |
2024.12.1至2025.2.28 |
||
第三轮 |
2025.3.1至2025.4.30 |
* 考核方式:申请人通过材料初审后,方能收到⾯试通知。考试相关内容将在邮件中提供。
申请要求
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申请人优先考虑,欢迎跨专业报考。
授课型研究生课程申请资格:
(符合以下要求之一)
-
毕业于教育部认可的大学,获得学士学位,荣誉等级不低于二等;
-
毕业于教育部认可的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成绩不低于“B” ①
-
等同大学本科的资历
英语要求:
(符合以下要求之一)
-
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取得学位②或修读并完成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位课程
-
在下列任一英语语言考试中取得如下要求的成绩③:
a. 托福: 550(笔试)/ 79(机考/在家考)
b. 雅思(学术):6.5(考试中心/Online)
c. GMAT: Band 21(Verbal)
d. GMAT Focus Edition: Band 78(Verbal)
-
认定的其他有效证明
(具体解释权归项目所有)
备注:
① 成绩 “B” 可参考3.0/4.0或80/100,最终以成绩单为准。
② 基于默认中国香港地区的学位课程均以英语授课。请注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仍可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相关证明文件,以证明其英语水平符合要求。
③ 托福和雅思成绩自考试之日起两年有效。GMAT成绩自考试之日起5年内有效。
④ GMAT: Band 21(Verbal)这一最低入学要求将保留至其分数有效期结束。
申请材料
-
学历证明
本科学位证(及学信网认证报告)、毕业证(及学信网认证报告)或在读证明。
-
大学成绩单原件
需教务处或学院盖章,其中需列明全部曾修读的科目及考试成绩。如成绩单未注明均分或成绩等级,则需提供均分、及成绩等级证明。(中文或英文,盖有毕业院校公章)
-
英语能力考试成绩单原件
雅思、托福或GMAT
-
个人简历(英文)和个人陈述(英文,600字左右)
-
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
两封推荐信(推荐信需含推荐人签字)
-
其他支持性文件
如有需要,或会要求申请人提交补充资料或证明文件。
项目联系方式
线下宣讲信息请查看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