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途星光 | 2025届本科毕业生忙秋阳:选择数据科学,与时代共成长
数途星光
数据科学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访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是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与教学的核心基地,全面覆盖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决策科学和运营管理等人工智能基础教育领域。学院汇聚90余位来自全球的顶尖教授,其中超过35%为院士、会士或全球顶尖科学家,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自2020年创立以来,数据科学学院以世界级的师资、前沿的课程设计和产学研融合的优势,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AI浪潮中脱颖而出,在学术和产业领域大放异彩。2025届本科毕业生的优异表现再次书写了学院辉煌的一页:他们或迈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或加入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色的竞争力,在学术与职业的双重赛道上绽放光芒。
在「数途星光」栏目中,我们将采访SDS的优秀毕业生,分享他们的成长与经验。本期,我们走近2025届优秀本科毕业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忙秋阳。

忙秋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毕业去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计算机科学博士
港中大(深圳)对你的支持和影响
决定未来方向的关键时刻
印象最深的一段校园故事
成长中的挑战与突破
四年的总结和感悟与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忙秋阳同学在校期间多次参与程序设计竞赛,并与团队成功挺进ICPC全球总决赛。在刚刚结束的申请季中,他斩获了多所顶尖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科研新星的成长轨迹,聆听他从算法竞赛到科研突破的心路历程,揭秘斩获多所名校青睐的申请秘籍!
01
学生介绍

忙秋阳
2025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思廷书院
研究领域:
软件工程与数据库系统
奖项荣誉:
第46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全球总决赛
校园经历:
2022年 - 2024年,港中大(深圳)程序设计竞赛队 学生教练
毕业去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计算机科学博士
其他录取: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直博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02
畅所欲言
学术经历
科研成长故事
Q1:如果用一到三个关键词描述你在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你会选择什么?可否说一下选择这些关键词的理由?
“我会选择:立己达人,求知进取。
港中大(深圳)是一个充满新鲜血液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去探索。不同于高中时期被动等待任务下发去完成的学习模式,在大学里,我们需要依托学院的支持,自由探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主动发力去做自己在大学里面想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专注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与机会。通过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发展,能更加锻炼自身,加倍受益。”
Q2:本科期间,大学的哪项资源对你的影响最深?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对于我来说,那一刻,窥见学术顶峰的一角,便种下了一颗种子。一年半后回首,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帮助远比单纯追求论文产出要多。”
“申请季基本结束了,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个故事,关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要读PhD。
我很幸运,能够在2023年底以三作的身份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ESEC/FSE 2023。坦率地说,当时决定参会的主要动机是想去看望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的女朋友。然而,那次的旅程深刻地改变了我接下来一年半的科研与申请历程。
在那之前,我对学术研究的理解还很浅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PhD,为什么要发论文,只是看到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做这些,毕竟论文与录取机会(papers & offers)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衡量学术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当时只想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课题组,那是一个至今让我觉得令人惊叹的地方。
会议期间,我几乎没有听太多的报告,除了去听Lingming组的distinguished paper(杰出论文)。有幸第一次在线下和大佬交流,当时甚至没有想到要‘套磁’暑期科研,只是向他请教了自己还很稚嫩的想法,却听到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圈子和平台中,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如此不同。当时我还在用ChatGPT辅助完成作业时,他们的团队已想到了用大型语言模型(LLM)开展一系列引领软件工程(SE)潮流的研究。
在会议上,我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的帮助贯穿了我从那时起到整个申请季的全过程。最改变我想法的一次经历,是与在美国读博的Jiawei、Anjiang、Yi Pu学长,以及余博和曹老师一起去参观斯坦福大学。那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博后带我们去了一家加州很有名的汉堡店。当我听到他们谈论的研究方向,看到一间间实验室,一栋栋教学楼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共事,人能看到的东西(vision)和想做的事情(mission)是多么的不同。从那时起,我逐渐理解了为什么要从事科研,并下定决心努力融入这样的学术氛围,做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事情。也正是在那时,我终于明白了学长们为什么说,即使没有论文,刚入门时也要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
那天圣何塞的晚霞格外美丽。因为害羞,我没有勇气和那些学术大佬们合影留念,只是在大家赶路时偷偷拍了一张风景。对于我来说,那一刻,窥见学术顶峰的一角,便种下了一颗种子。一年半后回首,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帮助远比单纯追求论文产出要多。
没能再到那时拍照的地方读书,但我也愿无愧当时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改变。
最后,特别感谢港中大(深圳)诺贝尔班的奖学金,让我有了这次以非一作身份走出去看看的机会。当时管理的老师问我参会是否值得,我回答说可能不如花在访学项目的生活费上。如今回想,这是最值得的一次,也更能体会到,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平台是多么令人惊叹。”

忙秋阳同学(中)参加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领域顶级国际会议KDD
Q3:在本科阶段是否有实习、实践经历或科研经历?能否与我们分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收获?
“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研经历十分难忘。
当时,我的导师是Manuel Rigger教授,他是贺品嘉教授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攻读博士后时的师弟。我很庆幸,Manuel教授能够通过贺教授的推荐发掘了我的潜力。记得当时我的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都很有限,但教授之前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精通’中式英语的表达,他能通过我的比划理解我的想法。随后,他带我前往新加坡,开启了一段为期大半年的难忘科研之旅。
在新加坡,我结识了许多学长和同学,我们一起吃饭、徒步(hiking)、做实验。Manuel教授不仅在科研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还在最后为我撰写了一封很强的推荐信。可以说,如果不是Manuel教授和贺教授从我最初浅薄的科研理解和生涩的表达中发掘了我的潜力,我也不会在随后的科研过程中如此顺利。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第一位带我的博士生余博西学长,以及算法竞赛领域的几位重要伙伴——陈靖邦、高宇学长,以及周航锐同学。他们在我参与算法竞赛时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鼓励。随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科研合作,探索如何将算法竞赛中学到的技能与知识应用于学术研究领域。如果一切顺利,陈靖邦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加入数据科学学院,开启他下一阶段的学术生涯。”

忙秋阳同学(右)与贺品嘉教授(左)合影
升学选择
申请经验分享
Q4:为什么选择继续深造?最终选择的学校和领域是什么?你是如何决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院校的?
“对我而言,寻找研究方向是一个永远持续进行的事情,这意味着要始终保持与人交流和不断思考。”
“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希望能够解决有意义的问题,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引导更多的人解决有意义的问题。正因如此,什么问题是有意义的,如何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出去看看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是怎么为此工作的。
我并没有刻意选择某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我记得在大二上学期结束时,我曾和五、六位数据科学学院的教授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我发现自己对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最感兴趣,于是选择了我的第一个研究方向。
在从事软件工程研究的过程中,随着对一些相关学科的深入了解,我的兴趣点又慢慢转移到了数据库查询和优化层面的一些问题上。在未来,我也可能会将程序语言与大模型做一些结合。对我而言,寻找研究方向是一个永远持续进行的事情,这意味着要始终保持与人交流和不断思考。
至于目标院校的选择,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由于申请竞争激烈,我将所有优秀的项目和适合的导师都列入了申请名单。在拿到面试和offer之后,我才对这些导师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在学校的项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与理解。”
Q5:你认为在港中大(深圳)和数据科学学院的哪些经历转化为个人竞争力,帮助你在升学申请中脱颖而出?
“我总想着如何将竞赛中学到的技能学以致用,而(前辈和师长们)教会了我如何在科研和实习中利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对于我来说,‘引进门’重要得多。”
“在数据科学学院,我认为最重要的经历是在学院参加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相关活动。在参赛以及组织和管理程序设计竞赛队伍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对我升学帮助重大的师长和同学,比如方一向教授、贺品嘉教授、马晨昊教授、谢昊轩学长,以及一同参赛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在这个过程中,前辈和师长给予了我重要的启蒙。那时,我总想着如何将竞赛中学到的技能学以致用,而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在科研和实习中利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正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对于我来说,‘引进门’重要得多。作为一个大二才转到数据科学学院的学生,能有这么多师长指引我前行,告诉我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我也听进了他们的教导,之后做科研发论文仿佛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上图:程序竞赛获奖现场
下图:港中大(深圳)2024年程序设计竞赛
Q6:升学申请是场“硬仗”,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在准备过程中最让你感到“头大”的部分?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升学经历或者申请经验想与大家分享的?
升学申请季经验建议
✅️ 保持运动、娱乐和充足睡眠,积极寻求支持:
申请季容易带来压力、焦虑和作息紊乱。通过规律运动、适当娱乐和充足睡眠,可以有效调节身心状态。同时,别忘了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或导师寻求支持,这将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多向师长请教,避免依赖网络碎片化信息:
避免盲目依赖网络上的通用经验。多与学长学姐、导师交流,结合自身实际调整策略,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申请路径。
上下滑动查看
“申请季最让我感到‘头大’的,可能是同时准备申请与参加最后一年的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当时,我还想再冲一次世界总决赛,两线作战非常的疲惫和让人觉得心态爆炸。感谢我的队友和教练的理解与支持,让我能够顺利完成所有申请材料的提交,并‘压哨’考完语言考试。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困难的部分是面试。我收到了很多面试邀请,而大多数都安排在北京时间的凌晨。这样的时间安排弄得我的生物钟非常混乱,作息紊乱到极点。幸好在导师和女朋友的帮助下,最近才得以环节。
我觉得申请季的一个通用应对策略是:保持运动、娱乐活动和充足的睡眠。在博士的申请季,压力、焦虑、失眠以及作息紊乱都是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尽量找到方法让自己放松,同时身边有支持你的人会好很多。
至于申请的通用经验,如果只能分享一条,那就是多向学长学姐和老师请教和交流。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要过于迷信网上的通用经验或历史数据点。和有经验的人交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埃及卢克索举行的第46届ICPC世界总决赛期间,忙秋阳(左)、徐源(右)与ICPC执行主席Bill Poucher教授(中)合影留念
经验传承
本科心得与未来建议
Q7:回顾本科阶段,你觉得最值得投入时间的是什么?哪些能力和习惯对升学或未来发展最为重要?
“我认为最值得投入时间的两件事是:向他人请教和帮助他人。这不仅能提升沟通表达与批判思考能力,还能加深对研究领域的理解——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成长的过程。
至于对我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习惯,那就是对感兴趣的难题和挑战‘犟到底’。这种在算法竞赛中培养出来的执着精神,使我能够克服在科研和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
此外,自我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也是升学和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
Q8:数据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你会建议学弟学妹如何利用大学或学院的资源为未来做准备?
“一旦明确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无须担心快速迭代了。”
“虽然数据科学和科研热点迭代的十分迅速,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住自己感兴趣的点。大学和学院提供的资源,比如说一系列科研讲座,基础课程等,其核心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发现兴趣点。一旦明确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无须担心快速迭代了。你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方法,主动联系学院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项目组,与数据科学的大浪潮共同前行。”
Q9:如果让你给刚刚进入数据科学学院的学弟学妹提建议,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请不要考虑太多外界的标准,比如绩点,论文或实习。在这里,我们不应该是被动的完成外界设定的任务和指标,而是主动去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同时,不要忘记多帮助他人。”
03
趣问趣答

忙秋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哪门课程或项目让你对数据科学产生了更深的热爱?
CSC3001;这门课的TA Dmitry学长是非常talent(有天赋)的数学竞赛选手,跟着他在课程中挑战解决难题,使计算机专业的我受益良多。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科研或实践项目?
在贺品嘉教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图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测试研究。这段经历让我对科研有了从浅入深的理解,并为我争取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机会。最终,我发表了多篇论文,这些成果也帮助我成功申请到多个优秀的博士项目。
#假如时光倒流,你可以重新选择一次本科专业,你还会选择数据科学吗?
会。选择港中大(深圳),便是选择年轻大学的前沿教育理念和发展机遇;选择数据科学,便是与年轻学科和这个时代一同成长。
#如果可以对十年后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十年后,希望你能回来这里,换个身份,做你本科想做却还未做完的事情。
#最后,留下一句属于你的“学长学姐说”,鼓励学弟学妹吧!
放眼世界,践行初心,关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