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内网
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概览
    • 学科方向
    • 院长致辞
    • 学院刊物
      • 宣传手册
      • 季度简报
      • 年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项目设置
    • 简介
    • 本科生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统计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金融工程
      • 2+2双主修
        • 跨学科数据分析 + X 双主修课程
        • 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 + X 双主修课程
      • 哥大3+2直硕项目
    • 硕士研究生
      • 数据科学理学硕士
      • 金融工程理学硕士(全日/兼读制)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
      • 统计学理学硕士
      • 生物信息学理学硕士
    • 博士研究生(哲学硕士)
      • 数据科学哲学硕士-博士
      • 计算机科学哲学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荣休教授
    • 兼职人员
    • 科研/访问人员
    • “数说名师”教授访谈
  • SDS学生
    • 博士生
    • 学生访谈
  • 新闻与公示
    • 新闻
    • 公示
  • 学院活动
    • 学术会议
      • ICSR+InnoBiz 2024
      • CSAMSE 2023
      • RMTA 2023
      • ICASSP 2022
      • Mostly OM 2019
    • 学术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报名
      • 活动回顾
    • 数据科学名家讲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报名
      • 活动回顾
    • 其他活动
      • 活动回顾
      • 活动报名
      • 活动预告
  • 学术科研
  • 人才招聘
    • 教职人员
    • 博士后
  • 职业发展
    • 升学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院概况
    • 概览
    • 学科方向
    • 院长致辞
    • 学院刊物
      • 宣传手册
      • 季度简报
      • 年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项目设置
    • 简介
    • 本科生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统计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金融工程
      • 2+2双主修
        • 跨学科数据分析 + X 双主修课程
        • 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 + X 双主修课程
      • 哥大3+2直硕项目
    • 硕士研究生
      • 数据科学理学硕士
      • 金融工程理学硕士(全日/兼读制)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学硕士
      • 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
      • 统计学理学硕士
      • 生物信息学理学硕士
    • 博士研究生(哲学硕士)
      • 数据科学哲学硕士-博士
      • 计算机科学哲学硕士-博士
  • 师资力量
    • 教职人员
    • 荣休教授
    • 兼职人员
    • 科研/访问人员
    • “数说名师”教授访谈
  • SDS学生
    • 博士生
    • 学生访谈
  • 新闻与公示
    • 新闻
    • 公示
  • 学院活动
    • 学术会议
      • ICSR+InnoBiz 2024
      • CSAMSE 2023
      • RMTA 2023
      • ICASSP 2022
      • Mostly OM 2019
    • 学术活动
      • 活动预告
      • 活动报名
      • 活动回顾
    • 数据科学名家讲坛
      • 活动预告
      • 活动报名
      • 活动回顾
    • 其他活动
      • 活动回顾
      • 活动报名
      • 活动预告
  • 学术科研
  • 人才招聘
    • 教职人员
    • 博士后
  • 职业发展
    • 升学就业
    • 国际交流
  • 学院内网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院活动
  • 其他活动
  • 活动回顾 | 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开放日——“遇见数据科学,预见未来”

活动回顾 | 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开放日——“遇见数据科学,预见未来”

2024-04-20 其他活动

2024年4月20日,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开放日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正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璀璨辉煌的十周年校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同数据科学学院的师生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科学奥秘,现场亲身体验科研成果,直观感受计算机视觉、AI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ChatGPT等前沿科技的魅力。

开放日当天,数据科学学院开展的“教授公开课”、“学生代表分享”和“前沿科研展示”特设活动深受大家的喜爱,共有约300人线下参加。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教授和工作人员们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到来,此次开放日活动让大家全方位了解到了数据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学生风采和校园生活等方方面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数据科学学院开放日现场的精彩时刻~

01 教授公开课

公开课现场

为让前来的学生和家长能够亲身体验学院课堂,本次开放日,数据科学学院开展特设活动“教授公开课”。学院的三位教授代表分别为大家带来大模型AI技术、数据科学应用和统计学特征相关主题的三场学术盛宴。

ChatGPT等大模型AI技术的未来
主讲人:王本友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本友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主题为“ChatGPT等大模型AI技术的未来”的公开课。本次公开课介绍了王教授团队先后开发的凤凰大模型、华佗GPT、AceGPT阿拉伯语大模型以及最近的多模态大模型,这些实践主要集中在如果把语言模型适配到实际的应用场景,涉及到新语言、新领域和新模态。此外,王教授还在分享中展望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方向。


数据科学:用数据为社会创造价值
主讲人:王子卓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教学)王子卓带来以“数据科学:用数据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主题的公开课。在本次公开课中,王教授介绍了用科学数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及运用到的相关学科知识。并向在场的学生和家长分享该怎样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数据提高做事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方法。


金融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
主讲人:张云翼

在实际生活中,统计学往往是金融决策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的地位也将比以前更加重要。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张云翼讲述主题为“金融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的公开课。张教授在课程中回顾了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并介绍21世纪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常见的金融数据例如股价、汇率等的特点,向在场听众介绍了金融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回报率,波动性和相关性等。


02 学生代表分享

学生分享现场

为让前来的学生和家长能够全方位了解数据科学学院的学生生活动态,本次开放日,数据科学学院开展特设活动“学生代表分享”。学院的两位学生代表分别为到场的学生及家长带来数据科学学院学习体验和程序设计竞赛经验的相关分享。

数据科学学院学习体验
主讲人:敬子霖

敬子霖同学曾获2020-2021年国家奖学金、思廷书院全人发展之星、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三等奖。他在本次分享中重点讲述了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并从英语能力的提升、多样的海外交流机会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在港中大(深圳)和数据科学学院就读独特的三大优势。同时,他也期待今年九月有更多优秀的学弟学妹加入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


进入世界决赛:程序设计竞赛经验分享
主讲人:曾子荣

曾子荣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程序设计竞赛经验分享。曾子荣作为港中大(深圳)程序设计竞赛队的成员,曾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澳门站、深圳站金奖,并进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世界总决赛。他在本次分享中从个人经历、赛前训练和参赛体验等方面为在场的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其自身亲身参与程序设计竞赛的体验。


03 前沿科研展示

体验实验成果

本次开放日活动,数据科学学院设置前沿科研展示区,学生和家长有机会近距离体验科研实验成果,包括:三维成像和低延时后视镜、类脑听觉注意力平台和华佗GPT体验等。深入探索计算机视觉、AI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ChatGPT等大热科技话题的奥秘,直观感受科技的魅力。

三维成像和低延时后视镜

国产高精度RGBD相机与SDK的量产工作。成功开发了基于USB3.2的网络授时协议,实现了多相机全网同步曝光,同步精度可达100us以内。低延时处理IP库的建设,开发了BM3D去噪(4K60fps,支持高斯、泊松噪声模型)、局部色调映射、雨雾增强、以及其他ISP模块的ASIC IP。这为复杂后处理算法在智能汽车、超清电视、智能终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鲁棒、低延时的新选择。

通过现场设备展示及讲解,在场学生和家长们了解到低延时后视镜的研发是为了确保用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实时信息来及时判断。无论是急刹车还是快速变道,都能在瞬间获得清晰的后方图像,为安全保驾护航。

展示设备为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孙启霖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孙启霖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点昀技术创始人。获得2022年度深圳市人工智能奖、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研究领域集中于端到端计算成像相机设计、计算成像、光学、SPAD阵列成像、水下成像与散射介质激光雷达,博士期间发表多篇一作ACM TOG,S IGGRAPH,Siggraph Aisa, CVPR(oral)等并长期担任审稿人。担任CAAI青工委委员、3DV专委、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GAMES执行委员、FOE青年编委等。所创办的点昀技术致力于打造端到端计算光学平台,提供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主持量产了面向实时三维重建的高速、高精度车规、工业级RGBD相机(100FPS软时钟多机对齐),实现了小面积低功耗全并行异构4KRAW域BM3D视频与超低延时ISP。


类脑听觉注意力平台

由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语音语义大数据实验室团队自主研发,通过语音信号、脑电信号和眼动信号的多模态信号交互,实现面向助听设备的听觉注意力检测,提高助听设备输出语音的质量,使听障人土能够在复杂的语音环境中进行正常的聆听与交流,有效改善听损人口的生活质量,产业化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学生和家长对类脑听觉注意力平台表现出浓厚兴趣,被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创新产品深深吸引,在实验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体验。在现场互动体验演示中,实验室人员带领学生探究视觉信息对于听觉注意力的影响,深入探索视觉与听觉的交互作用。通过实验室人员细致的讲解,学生及家长对实验室及类脑听觉注意力平台有了初步的认识。

展示设备为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李海洲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李海洲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同时他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和德国不来梅大学卓越讲座教授。此前,他曾于2006年至2016年分别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于2009年担任东芬兰大学客座教授,于2011年至2016年任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教授,于2003年至2016年担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信与资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研究总监。

李教授曾任顶级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主编 (2015-2018年);目前任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副主编 (2012-2022年)、Sprin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副主编 (2008-2022年)。李教授也曾担任多个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语音与语言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3-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2015-2018年);目前任IEEE 信号处理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2021-2023年)。李教授也曾是多个学会主席:国际语音通信学会主席 (ISCA, 2015-2017年)、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主席 (APSIPA, 2015-2016年)、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合会主席 (AFNLP, 2017-2018年)。此外,他还担任过ACL 2012、INTERSPEECH 2014等多个大型学术会议的主席,他也是IEEE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 (ICASSP 2022)的主席。

李教授享誉国际,他不仅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有着突出贡献,还领导研发了多项知名的语音产品,如1996年苹果电脑公司为Macintosh发行的中文听写套件、1999年Lernout & Hauspie公司为亚洲语言发行的Speech-Pen-Keyboard文本输入解决方案。他是一系列重大技术项目的架构师,项目包括2001年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研发的具有多语种语音识别功能的TELEFIQS自动呼叫中心、2012年为联想A586智能手机研发的声纹识别引擎、2013年为百度音乐研发的听歌识曲引擎。


华佗GPT体验

HuatuoGPT(华佗GPT)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的王本友教授团队发布的AI医疗大模型。华佗GPT是首个通过药剂师资格考试的大模型,专注于医疗领域,为超过40万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全开放,无需注册,旨在为每一位求助者提供快速、准确的医疗信息和支持,让健康咨询更加便捷、智能。

经讲解人员的介绍,华佗GPT具有数据质量高、模型规模大和评估方法全面的三大特点。在场学生及家长在展位现场的在线演示中体验华佗GPT的功能,和它进行一对一交流,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示设备为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王本友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王本友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于2022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曾是欧盟玛丽居里研究员,曾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社科院语言所交流访问。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应用机器学习、信息检索。他曾获得国际信息检索顶级会议SIGIR 2017(CCF A类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获奖论文(IRGAN)是SIGIR历史上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GAN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曾获得国际自然语言处理顶级会议NAACL 2019最佳可解释论文奖,与自然语言处理里程碑工作BERT一起同台领奖。王教授在国际顶级会议ICLR/NeurIPS/ACL/EMNLP/NAACL/SIGIR/WWW/CIKM/AAAI/IJCAI和国际顶级期刊TOIS/TOC/TCS等发表了20余篇论文。他的专著《推荐系统与深度学习》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长期担任ICLR/NeurIPS/ICML审稿人。


04 现场咨询

咨询现场

数据科学学院设置现场咨询答疑区,各专业教授、工作人员及学生代表有问必答,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学生生活动态,还是就业情况,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学生和家长们在现场积极参与拍照打卡活动,同时,数据科学学院也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礼品。


05 精彩时刻

06 学生&家长心声

龙华高级中学学生

我在展板上了解了学院的教授,感觉教授学历都很高,实力很强。学校很漂亮,学长学姐也很友善,向我们充分介绍了港中大(深圳)和数据科学学院,让我们增进了对学校和学院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港中大(深圳)的热情,整个印象是非常好的。

——方同学

深圳市高级中学家长

学校组织的开放日活动十分到位,老师和学生们都十分热情,安排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并进行介绍。我们也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评价都很高。我认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都很好,可以接轨国际的这种教学理念也很吸引我们。

——林女士

东莞外国语学院学生家长

感觉本次活动对学生和家长都有所帮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专业划分和未来升学就业的信息。我们家孩子今年上高二,读理科,正在考虑报考港中大(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AI和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专业。我们也很关心学院前沿的科研技术,同时,也希望能了解更多毕业生的就业认可度等相关信息。

——张女士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家长

开放日很不错,开拓了视野,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对于方向的讲解也都比较明确。我们家孩子在读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她在港中大(深圳)有一位认识的学姐,在金融工程专业成绩排名很靠前,今天也是借着开放日的机会到港中大(深圳)和学姐了解金融工程的相关问题。

——王先生

07 特别感谢

港中大(深圳)程序设计竞赛队:夏禹扬、蒋一歌
语音语义大数据实验室团队:林子杰、钟佳霓
孙启霖教授实验室团队:徐硕
王本友教授实验室团队:吴相博、王晓静
学生代表:敬子霖、曾子荣
数据科学学院学生助理:彭宇欣、徐清扬

感谢以上人员对数据科学学院开放日的大力支持!

 

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道远楼3-6楼
邮箱: sds@cuhk.edu.cn
微信公众号: cuhksz-sds

sds.cuhk.edu.cn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